參與學校分享

滬江小學
建立校本STEM+課程
謝澤樹副校長
郭俊傑老師

計劃背景

早於2016-2017學年,學校已將編程課程引入常識科及電腦科內,聘請校外機構為教師進行培訓、建立課程以及安排導師協助教師進行教學。這些安排讓教師能初步認識STEM教育的理念、課程的設計和授課的技巧,為推行STEM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數年的成功經驗,學校更於2019-2020起在三年發展計劃中定下了「推動校本STEM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為關注項目,進一步發展學校的STEM教育。

為了配合學校推行STEM教育,整合以往由「以科為本」的STEM課程,我們希望能以運算性思維及設計思維為主軸,建構一個貫穿一至六年級、加強跨學科學習聯繫的校本STEM+課程,讓學生建立STEM思維和綜合運用STEM知識和技能,以達至「STEM for all」。在疫情持續的影響下,教學時數大幅下降,所以我們在課程設計上會採取「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提高學生自學的比例,讓學生透過觀看教師預先錄製的教學影片及輔以工程筆記的形式來進行自學;在面授課堂時,教師會檢視學生的工程筆記,從而跟進他們的學習進度。

面對的挑戰

計劃開展時,我們遇到以下難題和挑戰:

  •  部份教師並不明白推行STEM教育的原因,少部份甚至不太認同學校需要建立校本STEM+課程。他們認為過往行之有效的專題研習,已能達到相同的學習成果,沒有需要進行改變。
  •  在跨學科的校本STEM+課程中,各科教師需要進行協作,教授課程內的不同內容。而作為常識科教師需主導整個教學流程,帶領學生完成。部份常識科教師對編程掌握不深,擔憂未能指導及協助學生。
  •  疫情令上課時數縮減,面授課堂的時間更是寶貴,所以在設計校本STEM+課程內容時增加學生在家自主學習的比例(約三份之二)。但在學校其他目前的課程中,未曾嘗試如此高的自學比重,部份教師憂慮學習成效未如理想。
建立核心團隊

成立STEM發展小組,核心成員為副校長、課程發展主任、常識科科主席、數學科科主席及電腦科科主席,主要工作是擬定STEM課程的學習目標及執行方向,並作為協調者(facilitator)為全體教師作帶領及示範,幫助他們自我提升。

STEM發展小組在四年級作為試點,通過與其他教師共同備課去訂定課程的大綱、製作教學影片及其他教學物資,並由STEM發展小組的教師作為先驅者,在其中一班進行試教。試教時安排其他教師在場觀課,讓他們瞭解到教學流程、教學難點以及學生的反應。而整個試教過程亦會拍下影片存檔,供將來其他教師參考。這些真實而成功的經驗可作為良好示範,令教師更有信心設計、預備及進行STEM課堂。

重申理念(Vision)及校本STEM+課程

為了令同事能明白學校定下推動校本STEM教育的原因、以及校本STEM政策背後的理念,所以我們舉辦了教師培訓,由介紹STEM教育的起源開始,進而闡述推行STEM教育的目標,引申到未來世界對STEM人材的渴求。讓教師明白推行校本STEM教育背後的理據及必要性。

除此以外,在培訓中亦會講述現時學校STEM教育的發展,幫助同事釐清設計思維、工程設計、創客教育、計算思維、科學探究等不同STEM教育概念,並在本年度如何落實在課程內。

善用外間專業支援

於2021-2022學年,我們參與了「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大學—學校支援計劃」— 以全方位自主學習推展校本STEM課程計劃(In-STEM)」,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支援本校。In-STEM計劃提供到校支援及專業培訓,增強教師對STEM教育及自主學習的理解,協助我們進行STEM課程的設計。In-STEM支援人員更會到校進行觀課、會見學生及教師,協助我們分析校本STEM課程的優缺點,以及提出改善的建議。

提升人力資本 (Human Captical)

我們認為通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行政能力或經驗便可提升學校的人力資本,即每個教師個人的提升會帶給學校的提升。所以我們透過舉辦不同模式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加強教師對STEM教育的認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學效能。例如在「人工智能 – 理論與實踐」工作坊,老師能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發展,並應用設計思維結合人工智能的技術製作智能裝置;在「STEM+課程分享會」中讓本年有份參與的教師向其他教師分享課程的目標、課程的設計、推行及成果,以及個人感受和得着。

我們亦鼓勵每位教師按個人的興趣或工作上的需要,參加由教育局、大專院校或教育城舉辦的STEM專業培訓課程。

提升社會資本 (Social Captical)

一個教師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希望在學校內建立專業社群,讓教師之間互相協作、互相幫忙、互相學習,提升學校的社會資本。社群的建立關鍵在信任、關係和互動,這些特質在工作實踐時會較易顯現出來。

在推行STEM+課程時,因着教師能力的不同,他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亦不盡相同。STEM發展小組除了制定STEM政策外,亦同時會在同事進行教學時給與支援和協助。小組成員會與信心較低的教師一起進行協作教學,給予信心並從旁支援同事,讓他們明白推行STEM+課程時不是孤軍作戰,學校整個團隊是他們堅實的後盾。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從其他同事中學習,亦能建立自信和提升能力,互相分享專業。

高效的制度 (Rigorous working environment)

我們為STEM+課程製作了詳盡的教學指引,把每節面授課堂內應教授的內容、學生在家自學需完成的任務以及所需的教學資源,清晰而扼要地列寫出來。負責施教的教師可按其教學風格,跟從指引的大方向,帶領學生完成課程。

除了教學指引外,我們把STEM+課程的所有資源整理存檔,不但讓同事能即時查閱,更重要是建立系統作為示範如何建構一套課程。同事可從當中理解STEM+課程理念、行政安排、課程設計、教學資源及課堂安排等,只要參考這些資源,他們也可以設計同類的課程。

計劃成果

我們成功達到學期初的目標,建立了跨學科學習聯繫的校本STEM+課程,並在二至六年級中推行。這為學校的STEM教育定下明確的方向,讓同事掌握如何推行STEM教育,亦有助他們將來去優化或增潤。而這個STEM+課程更讓我們嘗試了一個可行的學生自學模式,在這模式下我們再作深化,相信亦可適用於其他課程。

經過此課程後,部份學生能運用運算性思維及設計思維去解決難題,並掌握一定的自學技能。他們已學會有效地去搜尋資料、引用資料的方法及運用電子媒體展示個人的學習成果。相信日後,當學生面對相類似的課題時,他們亦有足夠的自學能力去解決。

在過往同事應對學校的關注項目時,通常會把重心放在執行層面上的處理,即能否在限期前完成所交付的工作、是否能達到事前定下的成功準則等。本學年在推展STEM+課程卻開始發生變化,有教師由以往的「達標心態」變得更為主動,他們想完善及優化計劃,會提出自己對STEM+課程的看法,增加一些他們自己想做的元素在內。例如中文科的同事為了令學生在影片匯報時,能有條理把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所以設計了特定的指引,讓學生能夠跟據這個框格模式去拍攝;並且為着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分層指引,使更有效學生的照顧個別差異。

反思

通過今次推動校本STEM+課程的經驗,令我們更理解如何更有效去帶領同事。在學校推行政策,當中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人」,亦即是學校內的每位教師。作為學校的領袖,要有明確的願景,與同事一同朝着這個方向前進。每個同事在過程中的成長及突破,能為學校帶來提升與進步。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過程中給予他們支援和鼓勵,帶領同事從「小步子」開始,基於過往成功的經驗去繼續優化學校的優勢,在過程中令更多同事參與其中,共同推動學校的發展。

校長的話

感謝香港教育大學的「服務領導:創建型教師領袖」課程及鍾普洋先生,讓我校教師透過培訓及課程明白及學習3C的概念;在課程中,何博士協助我們分析學校的情況及給予意見讓教師們學會如何制訂適切策略從而回應學校的關注事項。

看到教師在課程中的成長,掌握了溝通、關顧及能力三個錦囊,到校本STEM+課程的成功推行,除了能夠落實學校的關注事項以外,更重要是讓我們有效發展學校的團隊,建立一個持續優化的社群,帶領學校應對不同的教育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