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學校分享

聖公會主恩小學
優化全方位學習經歷
胡平洵副校長
徐家棋主任 (總務)

計劃背景

聖公會主恩小創校於1961年,李明珠女士自2015年擔任校長至今,帶領學校面對不同挑戰,在疫情下迎接教學新常態。本校周年計劃為優化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及推動正向教育。

過去兩年疫情下,學生在家進行漫長的網課日子,未能體驗過往充實的校園生活,而教師在網課的觀察中,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漸被削弱,困在家中的時間愈長,伸展四肢甚至出外活動的機會減少,學生的身心靈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滋潤。故本校參與亞太領導與變革研究中心的培訓課程,配合學校的關注事項—推動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優化全方位學習經歷,善用資訊科技的幫助,令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經歷,拓展思維空間。

面對的挑戰

香港及周邊地區因疫情下採取封關措施,境外交流活動全面暫停,學習經歷目標繼而轉至本地,但是香港爆發疫情,外間的活動場地關閉,學校要突破環境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成為教學上面對的挑戰。

建立專項小組凝聚團體力量

我們建立了一組由課程主任統籌的專項隊伍,團隊成員包括中文科主任、常識科主任、體育科科主任、音樂科科主任、視藝科科主任、資訊科技科主任及STEM策劃小組。各團隊成員之下分別有多於4名教師組成的小組。此專項項目由課程主任統籌、規劃與發展,定期及適時進行會議,以即時及針對性地給予回饋,以達至建立專項小組目的:「拓展視野深廣度貫徹多元STEM 教育」。

突破環境限制的學習經歷

受到疫情的影響,學校組織全方位學習活動時面對很多的限制和不確定性,為突破環境限制,學校採用視像課堂形式進行活動,安排參與機構的導師以視像形式進行活動,而活動的內容貫穿學生的學習知識,達到擴闊學生視野,發展共通能力。組織活動的過程雖然艱難,也要克服技術的限制,但這反而加強了教師的凝聚力,而學生也更珍惜每一個可參與的機會,全情投入,學會感恩。

日期 課程名稱 目的
2021年11月 2038地球人計劃 培養正面的可持續消費價值觀
2021年12月 STEM活動:
奇妙液壓機械臂
認識液壓機械臂的概念、原理及應用場景
2021年12月 STEM活動:
航天衛星
認識太空艙的設備,航天衛星的任務及衛星火箭的歷史
2021年12月 STEM活動:
聖誕考古探秘
認識考古學家工作、長毛象的歷史及特性
2021年12月及
2022年8月
Vacation Bible School 學習聖經內容,通過唱遊、互動遊戲、聖經故事、科學實驗示範及視藝創作,建立正確價值觀
2022年4月 網上日本遊學團 遊覽京都及體驗日本文化
2022年7月 VR澳洲遊學團 遊覽澳洲及認識當地生態環境
2022年7月 VR西班牙遊學團 遊覽西班牙及體驗風土人情
2022年8月 STEM活動:
尋寶小奇兵
認識地質學家的工作及硏究領域,學習礦物的形成
提供真實情境的全方位學習經歷

回復實體課後,學校積極尋找提供真實場地供進行全方位學習活動,過程中,學校面對了以下困難,在課程發展主任策劃下,專項小組順利推展全方位學習活動。

實行虛擬實體教學模式

為配合政府的所疫要求,後復課後的課堂改為半天面授課堂,課堂教學時間縮減至半天。學校重新規劃方課程內容,將預習或延伸的內容在網上平台發佈,其中包括教學影片、聲檔、文章教學網站身資源,讓學生在另一個半天進行自學,為上午的課堂學習進行知識引入及課後延伸。學生在體驗全方位學習活動時,課堂上預先學習相關內容,及瀏覽網上學習平台資源作導入,到進行活動時,能將已學的知識結合真實的情景,豐富學習經歷。活動後,老師與學生討論所學,而學生將學習成果以文字或匯報方式呈現,體驗了全方位活動中「擴闊」及「延伸」功能。

規劃全方位學習安排

為了提升全方位活動的成效,學校以課程整合模式各級舉行跨學科活動,以推動全方位學習。學校以課程內容作為「跨學科」的主題來連繫各科,例如以「土地耕種」為主題,比較水耕及土耕種植的差異,以常識科為主幹,延伸至數學及電腦科。學生透過跨學科學習進行水耕及土耕體驗,並用資訊科技收集數據作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並作小組討論和匯報。

本校優化全方位學習活動,善用網上平台,令虛擬實體教學得以互補,並鼓勵學生透過實體和網上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進行延伸學習。學生在過程中,探索身邊的事物,豐富知識,培養對學習的興趣。以下是學校本年度進行的戶外學習活動。

課程名稱 學目範疇 目的
綠田園耕種體驗 常識、數學、電腦 認識土耕和水耕的科學與科技的原理
搜集水耕與土耕的資料及進行分析比較
大館體驗活動 中文、常識 認識文化遺產的定義及香港政府保育文化遺產的工作
認識香港古蹟活化的成功例子
對古蹟文物抱持欣賞與愛護的態度。
參觀濕地公園 常識 認識濕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化
認識濕地生態及與人類的關係
參觀水知園 常識 認識水資源及學習節約用水
公共藝術體驗活動 視藝 以多角度欣賞藝術中心的作品及並以互動形式引發學生的想像
中國書畫賞識 視藝 親身觀賞藝術作品,了解藝術家背後的創作歷程
茶館劇場「粵‧樂‧茶韻」 音樂 了解粵劇表演文化及環境
學習欣賞粵曲、粵樂及折子戲表演
器樂演奏體驗 音樂 觀賞不同中樂樂器的演奏方式
了解不同樂器的類別、音色及發聲方法
教師支援

為有效促進教師推展專項項目,本項目統籌主任為教師提供多項和不同層面的支援,以推展專項項目為目標,針對性地提供三個層面支援,包括教師培訓、教師發展日及定期教師會議。目的為教師提供更有系統和更聚焦的專業發展機會,以有效執行推展項目。

教師培訓

為教師舉行製作教學短片及運用視像教學工作坊,幫助教師運作資訊科技適應教學模式的改變。

教師發展日

教師參加數碼港舉辦的「創科夢之旅」體驗活動,學習最新科技在生活上的應用實例,學習新時代學生應對未來生活應擁有的特質,為規劃學校課程帶來新的願景,有助推行學校的變革。

定期教師會議

為教師提供平台,適時匯報進度,讓團隊了解現時進度,以審視各組進程。並提供機會讓前線執行者提出執行上所遇到的困難,讓各組人員及統籌主任可作出支援及解決方案。

學生學習歷程

計劃中因受疫情條件限制,因此成就了一個以ZOOM 視像形式學習透過ZOOM 視像形式學習,讓學生體驗一個突破環境限制的學習經歷。本計劃更加透過資訊科技打破一直以來常規教學活動模式,令學習活動變得更有效益和不受課堂環境的局限,而且打破地域的限制,提升教與學靈活性,並將學習與科技結合。例如,在計劃中我們舉辦了三次遊學團,包括:網上日本遊學團、VR澳洲遊學團及VR西班牙遊學團。

除此之外,學生還有一系真實情境的全方位學習經歷。這計劃中的各項活動都緊扣著課程來設計的,學生學習不只在書中獲得知識,更透過課程延伸,於各項活動都深化了及拓展學生視野,活動包括:綠田園耕種體驗、公共藝術體驗活動及茶館劇場「粵‧樂‧茶韻」。

教師專業成長

是次規劃的專項項目,是一個豐富了教師和學生的一次經驗的一個突破的學習歷程。從組織到前線所執行的過程中,是一次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機會,並充分發揮及展現團體精神,尤其在教師支援方面,為教師提供了三個層面支援,藉此建立成了一個更專業,更具效益的團體。這次項目最珍貴的不只豐富了學生是讓學生的一個學習歷程,而是教師與學生都在過程中並肩成長。

未來展望

現今的教育方向,隨着新冠疫情、互聯網3.0、元宇宙興起等外部環境影下,帶來的改變是突然,而且不能逆轉,教學的新常態就此出現。面對網上資訊幾何般的擴張,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提供者,學生要學習的不再是單一的資訊吸收,而是學習正確搜集資訊、結合已有的知識,再創造屬於自己知識網的能力。教師的角色改變由知識傳導者,逐漸改變成同行者。學生學習資訊科技帶來的改變同時,教師同樣要學習新科技。未來的學習方向,是結合虛擬的實體教學,VR、AR、MR等技術融入學習是可預期發生的事。現在我們花不少時間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未來10年花在虛擬世界的時間,會比現時的多。教導學生運用科技學習,培養正確搜集資訊的能力,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網,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校長的話

疫情之下,教學出現許多的變數,半天課、網課、停課,種種的不穩性帶來的挑戰是前所未見的,但感謝同工們的努力,雖然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同工們仍堅持不懈,用心的策劃,預備不同的方案以面對可能出現的狀況;並且努力學習新的科技、了解社會的發展、認識新世代的想法,組織配合時代的全方位學習,建構一個有利學生學習的環境。他們竭盡所能、全情投入,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