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學校分享

聖公會聖匠小學
優化全方位學習經歷
李穎信副校長
羅狄主任

關於本校

聖公會聖匠小學是位於九龍城區的一間資助全日制小學,本校致力培養學生優良品德、愛心及責任感,發展身心健康,鼓勵勤奮上進與學習。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校新的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項,就是「持續優化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學、樂於學。」,希望學生能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提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今次集中討論的是在數學科推行的自主學習。

計劃背景

2020-2021學年,本校得到教育局支援,發展本校數學科的自主學習及優化評估。在學生方面,希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其學習自信,及設計預習任務,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師方面,在課堂開始前就能夠掌握學生對課題的認識程度,從而設計適合學生能力的課堂、利用學生的問題引入課堂,能吸引學生參與。

推行過程

本校希望以持續優化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學、樂於學,提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見及此,課程主任選取了較多年輕老師任教的四年級作為試點,加上數學科正、副主席都編排了任教四年級,作為第一批實行的老師。

籌備計劃期間,老師並不抗拒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但煩惱的是,學校缺乏相應的自學教材,相等於要由零出發。與課程主任商討後,認為首先要增加的是吸引學生自學的工具。第一階段,於上學期初,學校購買有趣的數學圖書,包括《多啦A夢教數學》系列,及其他以漫畫形式滲透數學概念和知識的數學圖書,目的是要吸引學生閱讀。科任於課堂上安排時間介紹圖書,並鼓勵學生閱讀圖書後向老師分享一個有趣情節,便可獲得學校獎勵計畫中的「叻叻印」,日後可用作換取獎勵。

在第二階段,科任預備15張自主學習卡,放置於課室內,學習卡內容是四年級課程的相關課題,學習卡分為高、中、低程度,內有問題、解題方法或技巧及答案。學生須自行閱讀並完成學習卡內容,然後向老師解釋答題的方法,從而得到「叻叻印」及禮物。這個階段希望能承接學生閱讀數學圖書的興趣,閱讀有關相關數學課程的問題及解難技巧。

於首兩個階段,老師要學會鼓勵及稱讚學生,即使學生在分享圖書內容時未能捉緊重點,亦要大力鼓勵,因為學生已經有興趣拿起圖書閱讀及分享。而在自主學習卡方面,老師除了聆聽及糾正學生的解題方法外,亦要給予延伸問題給學生思考,要學生多想多學,才是真正目標,而這些都是老師們以往缺乏的技巧。

與此同時,科任在課堂上的教學亦作出了改變。透過與教育局支援人員共同備課,在過程中學會在開始一個新單元或新課題的時候,老師要先安排預習給學生完成,而預習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的,例如在「升與毫升」的單元,要學生在家中搜集關於商品容量的標籤,然後透過網上學習平台與教師和同學分享。希望學生能連繫生活經驗,建構數學知識,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感。

於上學期進行的首兩個階段,都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為重點。在下學期開始的第三階段,會集中在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承接上學期的安排,學生已開始有做預習的習慣,老師於下學期在預習內加入一些開放式題目,例如在「周界」課題,學生需要在閱讀一些材料後,寫出周界的定義,學生會寫出「閉合圖形才有周界」、「沒有缺口」等課本上的正確答案,亦有學生寫出「沒有出去的路」、「沒有出口」等自行理解的答案,都能顯示學生已達至預習的效果。

除了在預習加入開放式題目外,老師亦會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探究式學習,並要求學生完成學習後寫出「我發現了」的數學知識、概念、邏輯或規律,例如「2的整除性」探究式學習中,學生經過一連串除法後,發現了「單數是不可以被雙數整除」、「可被2整除的都是雙數,不可被2整除的都是單數」。透過這種學習,可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技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第四階段,當教育局支援人員認為學生都開始能夠對數學產生興趣,亦習慣回答一些開放式問題後,就可以開始「KWL策略」。「K」代表「我知道些甚麼」、「W」代表「我想學些甚麼」、「L」代表「我學過哪些東西」,要學生學懂這個策略,才可以真正推行自主學習。以下以四年級下學期的「米和厘米」作為例子。

老師預備了一個預習給學生,內容是要學生在家量度自己的身高,或在學生手冊中找出在體育課時紀錄的身高,並分別以「cm」及「m」作為單位寫出。然後提問學生,「你是用甚麼方法,把你的身高由厘米轉換成米?」,這就是「KWL策略」第一步,要學生想想他知道些甚麼。有學生會模仿教科書內的方法,計算134cm÷100 = 1.34m;亦有學生用自己文字寫出「在厘米最前的數字後加一點」、「m的特徵是有一個點,cm的特徵是沒有點」。讓學生思考完畢後,就開始「KWL策略」第二步,我想學些甚麼。老師提出三種單位,「毫升」和「升」、「克」和「公斤」、「厘米」和「米」,提問學生想知道些甚麼。學生會寫出「我想知道點轉換這些單位?例如毫升轉升」、「毫升是等於0.001升嗎?」、「一個太平洋,能裝多少升的水?」、「9999米 = 多少厘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家中思考一些問題,然後帶着問題進入課堂,能大大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

為了能提早於課堂前收到學生的提問,學校會安排工作坊教導科任使用網上電子學習平台,老師會於課堂前一天就收到學生的問題,老師收到問題後加以組織,利用這些提問作為課堂的引入階段,繼而再想辦法由學生的問題成功帶到課堂成為當日的學習目標,這樣既能吸引學生,又可以達致課堂的教學目標。最後於課堂完結後,要學生寫出「我學過哪些東西」,作為「KWL策略」的完結。普遍學生都能正確寫出由「厘米」轉換成「米」的步驟,亦有同學寫出「厘米的數字較大,米的數字較小」,更有同學反思「原來米也可以有小數點」。

完成整個學年的支援後,老師們認為學生透過不停嘗試不同方法解難,觀察其他同學的解難方法,能有效提升解難能力;學生動手接觸及思考,然後匯報,比聆聽老師單方向的教學,來得更有成效;亦有老師認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做到自主學習,鞏固所學知識。

結語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要在學校推行新計劃,可以與外間機構合作獲得專業支援。由專業人士帶領本校老師進行討論、實行及檢討,會讓老師更清楚明白計劃的詳細流程及資料。而且科主席及課程主任必須要提早預備材料,例如各種數學範疇的預習例子、各級的數學圖書及自主學習卡,有學生的圖書分享片段則更佳。有了充足材料,科任在備課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在實行前,必須尋找更多核心成員支持計劃進行,並邀請相關科任參觀示範課,讓老師清楚知道在課堂上實際進行時,有甚麼困難及解決方法。而在實行的過程中,建議推行的年級必須有一位種子老師帶領,並且由年資較淺的老師作起點,讓科任有明確的方向。而且計劃要循序漸進,第一年以一級作為試點,第二年以三級作為進展,培養更多種子老師後,在第三年才把計劃推行至全校實踐。

在這個計劃推行過程中,十分感謝校長支持,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資源予參與老師,令計劃得以成功推行。老師能在課堂內外發展新計劃,學習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技巧、學會安排預習方法及課堂上的提問技巧,從而提升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懂追問關於課題上的知識、最後能總結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