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學校分享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生來渺小 成就不凡 A Little Miracle
黃穎詩副校長
黃慧儀主任 (數學科主任)

我們的理念

從正門走進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太空基地裏的一句標語──「生來渺小、成就不凡 A Little Miracle」,奇妙地呈現了宇宙的浩瀚偉大與人類的孤單渺小。宇宙無邊無際,人壽不過百歲,在有限的生命裏,我們可以做甚麼?思來想去,答案就是這句標語,它承載了我們的辦學理念與願景。我們相信人生來平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獨特的能力,學校的責任是讓學生認識自己的獨特性、追求夢想以及探尋生命的意義。

太空基地的設計還隱含了著名的童話故事──《小王子》。雖然《小王子》只是一則童話,但帶給我們很多啟發和人生智慧。想一想,如果當初小王子沒有離開B612號小行星,他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感悟都會截然不同。作為一所學校,我們想讓學生像小王子一樣,在六年的校園生活中遊歷不同的星球,可能得到自信,可能找到理想,可能建立關係,可能感受溫暖的愛……最終,每位小王子都找到生命中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一生短暫而珍貴,但生命絕不平凡和渺小,萬事萬物相依相連,永續不斷,如同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只等我們當下點燃無數的可能性。縱使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但憑藉微小力量也能邁步向前。孩子是一張白紙,學校提供精彩而豐富的學習經歷,就是在他們的身上塗上繽紛的色彩,只望他們從經歷中有所感悟,學會身體力行,照亮他人,貢獻世界。

我校一直貫徹全人教育的精神,秉持「每一個都不放棄」的教育理念,致力培育基層學子成為社會棟樑。

Little ── 慎重考慮每項細節,師生並肩同行每一步,成就敢夢、敢想、勇於承擔的理想校園。

Miracle ──「教好」學生比教「好學生」更重要。每個人都是一束光,單單一束光未必夠亮,孩子的光也有點暗,但當我們一起幫孩子點燈,眾人的燈互相映照,就會變得更加光明。學校用心培育學子成為「學業體藝、並駕齊驅」的明日接班人,透過教育創造奇蹟。

不好移動的大山

本校位於大埔的運頭塘邨,主要收生範圍是基層學生,父母大多是雙職家長,或者教育程度不高,部分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複雜,例如單親家庭和新來港家庭。由於大部分家庭缺乏正向管教的技巧,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表現,部分學生甚至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解決及執行力較低,做事容易放棄,老師在教學上面對較大的學習差異。本校沒有設立精英班,部分家長擔心課程內容過淺,未能銜接中學課程。另一方面,能力較好和支援較充足的家庭,家長則希望為孩子尋找更好的學習環境,而選擇本區其他學校。面對以上種種情況,老師頗感吃力。雖則如此,但我們堅信教育創造可能性,能為學生帶來希望。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生活型態變遷,世界對人才的需求正在改變,教育生態亦隨之急速轉變。未來的教育趨勢從高分數轉移到高素養,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特質與能力,讓孩子變成能夠審時度勢、面對變革,甚至成為帶領變革的小主人。在2030年,OECD 的教育研究專家提倡學生擁有改革力,能成為改革的帶領者。此外,教育 2.0 中提及學生需要健康的價值、充實的知識以及全面的素養。教育大藍圖描繪了改變的契機,由過往的成績掛帥,變為重視孩子的個性和多元發展。相對同區小學,我們致力發展既具有學校特色,又能夠照顧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培育未來下一代,望能改變「優質的教育只著重成績」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

團隊協作 愚公移山

培養21世紀素質的學生需要創新的課程元素,加上家長對學校的課程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學校設計跨學科的新課程,並命名為 「SPARK」,為學生提供更適切的教學內容,更有效照顧學習差異。

「SPARK」課程一方面回應學校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及優質的課程,另一方面回應學校的最新關注項目,提升學生幸福感和正向價值素養。新課程整合英文科、常識科、視覺藝術科和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在一、二年級各設一班英文班,以英語作為學習語言,配合全方位學習,參考外國模式,安排英文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全面照顧學生需要,增加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的機會。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示、投入及實踐,培養解難和溝通等等的共通能力,外籍老師教授視覺藝術科及常識科,課程具生命教育的元素,通過常識科和視覺藝術科的跨科協助,為學校發展出創新的校本課程。為配合課程特色,我們實行多元評估,一、二年級常識科並沒有測驗及考試,以綜合學習、展示作品作為評估模式。

一步一腳印

通過團隊協作,才能提供有質素的校本課程。首先,我們組成課程核心小組,小組成員為課程的主要策劃及設計團隊,在課程建設上凝聚共識、敢於創新、追求進步。在課程籌劃的階段,核心小組的最大任務是對課程有一致的理解,達成一致的共識。因此在這階段,小組成員都需要學習。我們參考了不同學校的校本課程發展經驗,探訪考察不同學校,從中學習他們的成功要素。根據他們的寶貴經驗,結合我們自己的探索,在後來的階段,核心小組嘗試製作一些教材,作為參考及討論用途,為之後的課程架構提出更具體的建議。

老師對課程的掌握亦是新課程推行成敗的關鍵,因此我們主動安排不同類型的課堂觀課。老師之間互相交流,確保新的理念能夠有效落實。學校甚至邀請家長出席課堂,分享我們的理念,同時與家長緊密溝通。在第一階段,我們不斷討論,並嘗試在課堂中實踐,得到理想的試驗結果後,課程核心小組更有信心地設計中英對照的教材,確保達到課程目標。

為了進一步落實課程目標,在第二階段,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結合常識科「我長大了」的課題,進行以「蛻變」為主題的學習活動,實踐所學,培養感恩好習慣。在小一的成長禮中,學生當上學校的小主人,負責介紹學校,向家長介紹他們每日生活的地方,亦感恩在生活中陪伴他們成長的人。

課程中有很多不同的嘗試,甚至連評估模式也改變了,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老師需要花時間適應。在第三階段,我們舉行了數次檢討會議,除了小一、二的常識科老師之外,還收集其他常識科老師的意見,商討各項流程的改善方法。檢討過後,核心小組著手設計三年級的課業,常識科的同事則協助檢視教材,在會議中一同探索討論,確定整個發展方向。

小步子的成功也是成功

推動課程改革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促進教師團隊的發展,我們會慶祝每一步、每一階段的成功,這樣才能保持團隊繼續前進的動力。在第一階段的探索中,為了設計適合蔡小學生的校本課程,核心團隊竭盡心思。在檢討會議上,我們充分肯定老師們的努力,甚至頒發證書給勇於擔當先驅的同事。雖然沒有昂貴的獎杯,只有薄薄的一張硬卡紙,但是物輕情意重,這是我們對老師的尊重、欣賞,以及肯定。

在課程籌備的過程中,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主動安排家長觀課,讓不同持份者一起檢視課程,從多角度檢討學習的成效。除了家長觀課外,二年級的常識老師則進行課堂研究──討論同一課題的教學安排後,各班老師輪流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並立刻修訂教案,然後再由另一班老師教授同一課題。通過共同協作,大家在意念的碰撞下摩擦出新火花,老師也一同成長,而老師的成長也會帶動校本課程的成長,從而更有效落實新課程。

團隊累積各種成功經驗,教師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閃耀耀眼的專業光芒。在整個過程中,課程核心小組邀請校長作為同行者及推動者,一同出席會議,激勵老師持續學習,欣賞老師初期建立的成果。老師獲得學習成果後,得到校長的鼓勵,在學與教會議中,向更多同事分享課程的成果和反思,讓更多持份者參與討論,並檢討成效,有效帶動整個學校的學習氣氛及專業成長。這個過程讓教師團隊感受到學校賦權展能的決心,除了課程發展外,老師的成長也同樣重要,每一階段的成功都值得分享和慶祝。

實證事例一:看得見的生命教育 能展示出來的素養

課程非常重視學生的展示。在常識科第一課「我是小學生」課題之中,課程設計讓學生認識校園裏不同的成員,認識服務我們的人。在實踐所學方面,學生需要學習互相幫忙。在教材中,老師提供情景讓學生想像在不同情景中如何幫助別人。在班主任教授的生命成長課中,我們亦教導學生互助的精神,如何成為班中的更好一份子。生命成長課後,教室外的小天地壁報板展示學生的相片和學習成果,讓學生建立歸屬感,盡早適應小一生活,成為學校的一份子。

課程的設計生活化,重視實踐。在「我是小學生」的課題中,學生學習自理,並認識自己作為小學生的責任。在課前熱身的部份,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分享每天的時間安排,課程設計細緻,考慮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使學生更能認識自己的責任。課題中設檢查儀容表,更具體地給學生提供生活小貼士,教材中還增添了具體的生活事例,學生閱讀報章,認識學童睡眠不足的問題,並認識每天需要睡眠的時數以及健康生活的方式,最後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確保在生活中做到自行執書包、有充足的睡眠、整潔地上學。通過課程中的小工具、生活例子、討論分享等設計,學生慢慢建立良好習慣。

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更深刻的體會,課程另一大特色是安排體驗式的活動,讓學習更有儀式感。我們以「蛻變」作為小一全年的主題,我們在11月舉行了小一的成長禮,學生通過舞蹈和歌曲,表達對家人的感恩之情。為了展示成果,學校為學生準備了壽桃包,作為成果的標誌,在歌曲結束後,學生為陪伴他們成長的家人送上壽桃包,具體說出感恩的話語。典禮亦安排小一學生當上小主人,為所有來賓介紹學校和學校的成員。在典禮完結的時候,學生獲發「我成功了」系列的證書,還有獨特的班級禮物──視覺藝術科老師使用雷射切割機切割出來的班別拼圖,每一片拼圖上面刻有學生的名字,標誌着我們在一起、是一體。常識科老師和班主任在典禮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大家的引導下,學生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感謝陪伴他們成長和助他們成功的每一個人。

在七月中,我們安排了「Find my SPARK」為主題的結業禮,再次與學生慶祝成長的喜悅,慶祝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笑聲、每一滴汗水和每一顆掉下來的眼淚。結業禮的主題結合常識科的專題研習──認識不同物料的特性,學生學會用不同物料設計環保購物袋。學生從中學習到探究精神,先進行預測,然後提出假設,再進行設計及測試,最後製作成品。

為了加入生命教育的元素,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先了解家人每天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工作,然後選取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最感激的人,為他們設計並製作禮物──即環保購物袋。此外,英文科與視覺藝術科跨科合作,參考英語故事「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的內容,學生在視覺藝術課上學會運用不同物料,製作故事中象徵着蛻變和成長的小小毛毛蟲。結業禮上特別設計了一道綠色小走廊,讓學生展示毛毛蟲藝術小作品。踏入小走廊的第一步,彷彿跟初入學的小一新生一樣,面對很多憂慮、困難、不知所措……但通過小走廊後,步入禮堂中,看着一年級小學生活潑開朗的笑臉,原來他們已經變成一隻隻漂亮的小蝴蝶!

通過儀式,家長和學生都有更深切的體會,學生許下努力成長的承諾,師長陪伴着他們一同成長。為了令學生們更感受到我們為一體,要一起努力合作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因此視覺藝術課程加插了馬賽克畫共同拼砌的經歷,一年級同學要一起努力完成馬賽克拼圖,拼圖上寫着「Find my SPARK」,寄語他們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要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持續成為更好的自己,將來服務他人、貢獻世界。

在結業禮前的生命教育課中,學生認識到每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但我們要學懂互相欣賞,然後一起合作、互相扶持,承諾成為更好的自己。在典禮之中,學生要作成長的見證,我們送上貼有鏡子的反思咭,讓學生時刻內省。卡紙的另一半給老師保管,成為六年級的畢業禮物,老師則見證着他們如何成長。卡片上貼上學生和親手製作環保袋的照片,作為他們成長的見證。 典禮結束,但學習還沒有結束。典禮中的最後一個部份是延展學習的部份,老師會頒授每一位學生一個小雞蛋作為小寶貝,代表着他們長大了,要學習照顧他人。他們用一星期時間照顧蛋寶寶,與他們讀書、洗澡、吃飯。一星期過去後,每班同學一起為小雞蛋進行生日會,同時亦是同學們上課最後的一天,那一天同學們完成實習,可以為二年級作準備,學習照顧他人了。老師希望藉着過程,讓學生學懂珍惜生命以及生命的脆弱。

實證事例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 在生活中展現共通能力

二年級的設計如一年級一樣,重視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所學。課程設計由個人推廣到社區,認識社區的設施,以及在社區中服務他們的人。課程設計有情景互動部份,學生擔當小導遊,推介他們喜歡的自然景點或名勝古蹟,並分享他們的想法。在單元中,學生可以一同參與設計未來城市,建設更漂亮美麗的社區,在生命成長課的部份,我們教導學生一個漂亮的社區,源自裏面有禮貌、以及願意貢獻自己的人。為了實踐所學,學生要設計往老人中心的一天,學生需要構思當天買禮物、設計遊戲以及活動過程,與小組員為老人家設計難忘的一天,然後到社區中不同設施,例如商場購買所需物品。在購買過程中他們與社區裏的人接觸,學習注意禮貌,成為社區美好的一員。學生要為老人家度身訂造適合他們的禮物,也要設計適合他們進行的遊戲。這個設計也配合我們學校的信念,尊人濟世、服務他人。

課程設計之中,除了重視個人分享及實踐的部份,也有資料分析,情景分析,例如二年級「我的社區」的單元之中,他們分析在地鐵上遇見老人家應該如何自處,他們通過介紹香港的自然景點或名勝古蹟,學習觀察及欣賞自身生活的環境。每課也設自我評估的部份,讓學生確保自己已經掌握該課重點。自學天地則給學生練習寫字的機會,讓學生訓練認讀能力、默寫準確度以及字體整潔度,自學過程讓家長一同見證參與。由於課程設中英文小冊子,為了讓中文班的學生認識英文用語,同時讓英文班的學生認識中文寫法,學生可以通過掃描單元字詞部份中的二維碼,自行聆聽老師的錄音,進行自學,培養自學好習慣。

課程小冊子中常設有報章閱讀的部份,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社區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學習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

校本小冊子的建立

通過老師兩年的努力,經歷不停的檢視以及修正,常識科組已經建立一至三年級的校本課程。常識科老師與課程核心發展小組共同檢視,持續優化。

分享成功經驗

課程核心小組於不同場合向業界分享成功經驗,曾經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師協會邀請,分享題目是「校本課程領導」。五月時,優質教育基金和教育局共同舉辦教師交流月,主題是校本課程發展經驗分享,我們的分享題目是「鋼鐵是這樣被融化的」。在兩次分享中,團隊成員與業界講解建立校本課程的困難及挑戰。

拓展學生學習

通過常識、英文、視覺藝術以及生命教育的結合,學生更有系統進行學習,在生活中多了許多實踐的機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過往割裂的學習以及課程設計。

我們的使命

我深信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校長、老師、非教學人員以及我們每一個寶貴的學生,都是世界的重要資源和瑰寶,每個人如果都能夠發揮個人的天賦,貢獻這個世界,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但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工作的,要有效、有質素地推動課程發展的工作,團隊的作用絕對不能忽視,除了學生外,老師的才能也需要空間培育和發揮。只有把這個精神貫徹在學校的每個人身上,這樣才有望成功。「如果某項工作能開發你的天賦才能、喚起熱情,而且世界也需要、良知也敦促你去行動,那麼你的心聲、你的召喚、你的靈魂密碼就在那裏」(Stephen R. Covey, 2014)。對我個人而言,能夠提供這樣的環境,孕育和成就別人,就是我的靈魂密碼。未來的日子,我希望能夠有效地建立學習型組織,帶領團隊持續發展和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感恩同行

今年非常感恩參與了教育大學的創建型領導課程,在課程發展的同時,得到許多激勵、鼓舞,我們在創建型領導課程中汲取了許多推動團隊工作的具體策略及方法。課程還特別貼心,在整個年度裏,安排我們在不同時期對計劃進行檢視,確保我們持續往正確的方向發展。特別感謝課程的團隊與我們一起同行,給予非常具體的建議,才使我們充滿信心、繼續向前。